為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,按照河南省委教育工委🤹🏻♀️、河南省教育廳2024年度暑假“青春豫有引力”主題思政教育實踐活動要求,8月18日至20日⛵️,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塗俊禮、德法教研室主任陳慧以及青年師生一行人走進林州👩🏽🌾,追尋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河南安陽的足跡,開展暑期大思政實踐活動😼,以及 “全國暨河南省高校大學生講思政課公開課”的錄製活動🙎🏻♀️,引導青年學生在“行走的課堂”中感悟紅旗渠精神,堅定責任擔當🦡🦶🏼。
01
追尋紅色足跡——感悟紅旗渠精神
8月18日🌽,實踐團開啟了探尋安陽“紅色印記”的征程👇🏼,追尋著習近平總書記的足跡🅿️,前往紅旗渠紀念館👩🏻🍼、分水閘🔸,追憶崢嶸歲月,牢記總書記囑托◻️。
習近平總書記在紅旗渠紀念館考察時指出,“紅旗渠就是紀念碑🙎🏿♀️,記載了林縣人不認命、不服輸☝🏼,敢於戰天鬥地的英雄氣概🪲。”一幅幅珍貴的歷史照片👅👨🏼🚒、一件件陳舊的工具,波瀾壯闊的修渠歷史鮮活地鋪展開來👩🏻🍼。同學們感嘆於林縣人民“改天鬥地”的英雄氣概,英勇的林縣人民不僅修建了新中國建設史上的奇跡——人工天河,更創造了“自力更生、艱苦創業、團結協作🧑🏼🚒、無私奉獻”的紅旗渠精神。
在紅旗渠總幹渠的分水樞紐工程——分水閘,59年前,這裏的群眾歡慶幹渠通水,59年後,這裏的渠水依舊奔騰不息。透過黑白照片,同學們看到一張張歡呼雀躍的笑臉🙇🏿🫂,仿佛能夠聽到那一聲聲激動人心的呐喊🌵👐🏽,也不禁高歌“劈開太行山🦾✴️,漳河穿山來🤾🏿♂️,林縣人民多壯誌,誓把河山重安排”。
02
徒步修渠路——挺膺青年擔當
8月19日,實踐分隊隊員來到青年洞。當年由300名青年組成的突擊隊,在極度艱苦的條件下,創造了“連環炮、三角炮、瓦崗窯炮”等多項爆破技術🕵🏿📯,使工程進度從每天開鑿0.3米提高到2米多💂🏻♀️。最終經過一年五個月的奮戰👨🔧,將地勢險要、石質堅硬的巖壁鑿通。
太行山無言,紅旗渠水有聲🍎,隊員們拾級而上👎🏿,深刻感受當年青年建設者豪情壯誌的奮鬥歲月🛴,以及他們不懼艱險🧑🏼🦲、勇挑重任的奉獻擔當精神👨🏽✈️。同學們也在這裏開展了以“走進青年洞”為主題的思政小課堂講授以及小組討論與分享⛺️,他們紛紛表示,將牢記總書記囑托,“繼承和發揚吃苦耐勞、自力更生、艱苦奮鬥的精神,摒棄驕嬌二氣📶,像父輩一樣把青春熱血鐫刻在歷史的豐碑上。”
03
拜訪修渠老人——踐行初心使命
8月20日,隊員們來到社會實踐的最後一站🩺,在林州市臨淇鎮梨林村拜訪了修渠老人張海生老先生🥋,並體驗了修渠時期的常用工具。
老先生是30多萬紅旗渠建設大軍中的一員,他用質樸的語言🧙🏼♀️,講述了當年修建紅旗渠時遇到的苦事♗、樂事⛹🏽。沒有糧食吃野菜,沒有工具自己帶,沒有石灰自己燒🪟,為了徹底改變林縣面貌👇🏿,第一代修渠人不喊苦不喊累,幹的熱火朝天。老先生也經歷過,和隊友推著小推車✶,在大雪天的崎嶇山路上,隊友因為腳凍僵沒知覺而沒發現鞋子掉入泥窩的事情。再次談起那段歲月,老先生不禁喃喃自語,第一代修渠人受苦了。親耳聆聽,更覺林縣人民“戰天鬥地”的英勇氣概📘, “自力更生、艱苦創業、團結協作™️、無私奉獻”的紅旗渠精神🧌,歷久銘心🪄。
隨後,隊員們體驗了小推車、小籮筐等當年常用的修渠工具。林州人民在沒有大型器械的情況下,就地取材,用荊條🔟、藤條編製抬筐🤽🏼♂️,並且探索出了合適的抬筐尺寸🦹🏿,讓負責運輸沙土、石灰等材料的民眾抬得動又抬得多。修渠時期的小推車,靈巧便利,在太行山陡峭崎嶇的山路上,能自由穿梭在汽車、馬車到不了的山間小道🚳,當時的石灰、石頭、炸藥👃🏼,以及修渠民眾所需的生活物資幾乎全靠它來運送🙎🏽♂️。
此次實踐活動🧕,隊員們通過 “走👎、訪、拍、講👊🏼👳🏻♀️、寫”,以及大學生講思政課錄製等形式📝,讓學生在腳步丈量中追尋紅色足跡,在尋訪過程中感知崢嶸歲月,在拍攝實踐中領略傳奇豐碑💅🏼,在社會小講堂中牢記囑托,在感悟體會中傳承與弘揚紅旗渠精神。歷久彌新的紅旗渠精神鐫刻在每一塊太行山石上,融入每一滴紅旗渠水中。作為新時代青年♌️,要牢記總書記囑托👩🏿🦱:“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也就是一兩代人的事🕜,我們正逢其時🧴、不可辜負,要作出我們這一代的貢獻🥬。”